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为新时代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需求、人民的选择,是一个逐步从无到有再到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零星地传入中国,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逐渐得到系统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正是由于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我们党的个别领导同志忽视了中国基本国情的客观实际,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条文,致使中国革命走过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
国民大革命时期,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全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当革命者正沉浸在胜利进军之时,一场厄运正在降临。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集团,背弃了国共合作的宗旨,制造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疯狂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尚处于幼年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些领导人没能及时清醒地判断当时局势,没有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对国民党抱有幻想,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加之共产国际缺乏对中国革命具体情况的详细了解,做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致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受严重挫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受共产国际的影响,中共中央积极推行苏俄式革命道路,走城市为中心的斗争路线,攻打敌人势力较为强大的中心城市,屡遭失败。中国革命向何处去?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果断放弃“城市中心论”,转向敌人防备空虚的农村进军,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密切结合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0世纪三十年代,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开始长达四年的统治。王明等人罔顾中国革命实际,机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剥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军事指挥权,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工农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遵义会议及时召开,在与共产国际失联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总结历次尤其是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延安时期,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召开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第一次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囯化”的命题。随后经过整风运动,我们党从根本上端正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进一步明确了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立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杨家岭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从此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方位学习苏联经验,照搬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探索道路。后又急于求成,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推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性的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吸取苏联和我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深刻教训,冲破“左”倾观念,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积极应对国内国际形势,勇于进行理论创新,以全新的理论视野深化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规律性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历史性飞跃。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十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变革,实现了中华民族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实现了党为之奋斗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指引着中国人民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力前进。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持续推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胜利。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际相结合。“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根植于中国本土、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才能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之所以能够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相融相通、相融相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涵着自强不息、上下求索的奋斗精神,和合共生、融达天下的包容精神,勠力同心、和衷共济的协作精神,敢作敢当、舍我复谁的担当精神,鞠躬尽瘁、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灵活应变、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忠恕待人、养德远害的道德情操,民为邦本、民生至上的人民立场,爱无差等、仁者爱民的仁爱思想,矢志不渝、九死未悔的坚定信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等等。这些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在生生不息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和生动诠释,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社会理想、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等基本观念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唯物辩证法思想有着高度的精神契合。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注重挖掘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精华融通结合,做到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新发展,不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拥有了更深刻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更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立足中华大地、自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今天我们党解决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提出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才能彰显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两个结合”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提出了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党历来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有科学的态度,做到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改造。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理论创新基本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从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出发,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出发,做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才能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作者简介:贾猛,中共党员,陕西省特级教师、延安大学学科教学硕士生导师、延安市委理论宣讲团专家库成员、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党史指导教师、延安教育作家协会主席、延安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文教资料》《历史学习》《陕西教育》《教书育人》《中华魂》《新课程评论》《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等杂志发表文章40余篇,著有《爱到深处不后悔》《让每个教师都优秀起来》《历史从来不寂寞》《思想者的田园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