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靖边县:神秘的阳周故城

2023-04-07 16:44:34   来源:靖边文联  责任编辑:

  在历史长河中,“阳周”可以说是最为扑朔迷离的一座具有文明地标性意义的故城。从史料当中,人们都知道它最早由魏国开国鼻祖魏斯所建,兵败“雕阴之战”后献给秦国。秦统一六国后,抽调全国三分之一的兵力,派扶苏、蒙恬领兵30万镇守此城。

 
  汉武帝刘彻在此地遣卫青、李广抗击匈奴,并在大胜后举行祭祀上祖轩辕黄帝大典。那么,为什么魏、秦、汉三代政权都在这里重兵驻守?如此声名显赫的战略要地,又为什么在汉武帝祭祀上祖轩辕黄帝大典之后就销声匿迹?
 
  现在有史记载的“阳周故城”共有两处。一处是今延安市子长县。一处是今甘肃省正宁县。但是,根据史料和相关文物的佐证,“阳周故城”的建立时间最早应在黄帝2275年(公元前422年)左右,晋国正卿魏斯得封祖居之地“上地”区域,并命李悝以中山相之职兼领“上地守”,建“阳周”等军城十五座。
 
  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后,文候魏斯立即在“上地”设置“上郡”,郡治为“阳周”,辖“肤施、雕阴、石枕、原都”等十五城。由此可见,始建于战国开端的“阳周故城”并不在上述两地。
 
  那么,真正的阳周故城究竟在什么地方?
 
  1983年,北京大学教授、历史地理学家王北辰先生在《毛乌素沙地南沿的历史演化》(刊《中国沙漠》第4期)和《桥山黄帝陵考辩》(《地名知识》1983年第1期)两文中就提出:阳周故城“其地址应在今靖边县境内”。
 
  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王北辰教授虽然没有找到“奢延河、阳周故城、塞门、桥门、桥山”的准确地址并有所偏差,但是足以引起文史界的震惊与关注----这是因为,“阳周故城”的发现,绝不是发现一座战国时代的古城那样简单。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左彻)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从此开始,祭祀黄帝成为华夏两族朝廷制度。
 
  据《封禅书》记载,秦灵公嬴肃于黄帝2275年(前422年)在阳周建“上畤”祭祀黄帝,在吴阳(今陕西省宝鸡市吴山)建“下畤”祭祀炎帝,俨然为“炎黄子孙”正宗传人——此举招致众多夏、华两族之士大为赞赏和文化认同,纷纷入秦效力,视为同宗。
 
  秦惠文王嬴驷于黄帝2372年(前325年)大败魏国并夺取魏“西河郡、上郡”地后,令张仪筑“上郡塞”以防林胡、楼烦南侵和袭扰黄帝陵寝之地。
 
  秦昭襄王嬴稷于黄帝2425年(前272年)灭义渠国后,置“北地郡(在今甘肃庆阳市西南)”,下令“起自临洮(陇西),至于碣石”(上郡)修筑“列城”,将黄帝原冢之地圈入城墙之內并派悍军驻守。
 
  西周天子及先秦诸公(王)都亲自前往陵冢祭拜,以示其为黄帝正宗后裔,从而号令天下之士,以显“正朔”之名。阳周故城不但承担着阻击北狄、西戎、犬戎、匈奴等异族南下抢掠的职守,更承担着保卫上祖黄帝原冢的重大责任。这也许解答了人们“为什么魏、秦、汉三代政权都要在这里布重兵驻守”的疑问。
 
  那么,在靖边县的境内,能否找到令人信服的“阳周故城”遗址乃至是一些蛛丝马迹呢?
 
  从2015年起,靖边县文旅局组织专业人员,研究《史记》《汉书》《水经注》《魏土地记》等众多史料,按图索骥,寻找到了史料中地标性的遗址、墓葬群、山脉、水系及超大型陵寝之地。
 
  面对靖边县杨桥畔镇瓦渣梁村的遍地文物,让靖边人重新审视了这座被错误命名为“汉代古城”的超级遗址。由于史料支撑和目标明确,文旅局的工作人员与当地村民进行沟通,发现了众多被忽视的现象。
 
  遗址内遍地都是战汉时期的瓦砾,无不显示着这座故城已经逝去的繁荣与辉煌,在这座大型的遗址内,高等级的秦砖汉瓦和青铜器件比比皆是;战汉时期的城墙虽然残垣断壁,但是丝毫掩盖不住昔日的边塞恢弘;村民手中的“钱范”证明这座城市或拥有着自行铸币的行政权力;是时齐备的城市排水系统,也显示着先秦时代领先世界的城建技术成果;大量的青砖路面和甬道,彰显着当时陕北地区最大城市的品质;而占据全国汉墓壁画总量三分之二的墓葬群,更显示着这里高度集中的人口和文明存遗。
 
  之前和随后出土的众多文物、建筑构件,几乎让工作人员毫不费力地就证明了这座大型遗址曾经拥有的名字。
 
  2016年8月,靖边文旅局就阳周故城召开了“靖边历史文化资源勘踏暨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就秦汉时期的上郡阳周故城作了研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学院、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的戴应新、焦南峰、马明志、段清波、钱耀鹏、吕卓民、张在明等考古专家一致得出结论:
 
  靖边县杨桥畔镇瓦渣梁村遗址,与史料中记载的秦汉“阳周故城”所在地基本吻合。
 
  这似乎回答了人们的第二个疑问:阳周故城除了本身就具有重大的军事战略地位之外,同时也承担着更深的意义。汉武帝在黄帝2581年(前116年)祭祀黄帝原冢后,便捧请遗物移至今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
 
  《史记.五帝本纪》中载:“黄帝崩,葬桥山”。
 
  《汉书. 地理志》记载:“阳周,桥山在南”。
 
  南宋《路史》中载:“帝采首山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八月既望,鼎成死焉,葬上郡阳周之桥山……有黄帝五龙祠,四在山上,亦曰仙泉祠”。
 
  北魏《魏土地记》中载:“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字被于浦上”。
 
  北魏时郦道元的《水经注. 卷三》则更加详细地描述了黄帝冢的地理位置:“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
 
  从上述的史料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要确定了“阳周故城”的地理位置,便可在阳周城南方之处,找寻到华、夏两族始祖的陵寝之地。那么,在“阳周故城”的南方,究竟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在靖边县高家沟乡的阳畔、王坟湾村,发现了如下特点:
 
  一、两村三面环山,中间为盆地。在平坦处突起一处巨大土丘和六处距离相等的小土丘。经过专业人员的现场勘探,七个大土堆全系人工借助山形地势夯筑而成。
 
  二、当地故老相传,过去轩辕峁(又叫“辕峁、放火圪瘩”)每年二月二、三月三皆有古俗放火“祭祀祖先之仪”。专业人员在山顶之处发现两个直径1.8米的祭祀坑和祭祀专用的“八通神道”。
 
  2017年6月,地质物理学家薛爱民博士在“轩辕峁”开展2维高精度混合源面波地震勘探和三分量频率谐振法地震勘探,其中30道用于三分量地震勘查,36道用于混合源面波勘探。
 
  据数据处理解释成像剖面所见,几乎所有浅部的唐、宋代被盗古墓都有清晰的反映;深部存在大型疑似人类活动异常。在横波速度成像剖面上,其表现为低速异常,且集中在三个部位,即最高土山部位和测线北侧鞍部以及测线最北部。异常深度不大于5米,一般在2-3米深度内。两个具有价值的深部异常一个位于高山头部位一个位于测线北侧的鞍部,深度在10-20米间。
 
  “圆坟峁、石坟坑、庙圪瘩”过去合称为“三姐妹坟”,三者间距各330米,上原有土、石、水三根“通天柱”,经“花门之变”被摧毁,文革前尚有遗迹。庙圪瘩旁有“五龙祠”古庙,水丘之上也有庙址。
 
  四、其东有一山南北斜出,名“箭杆梁”,呈龙形迤延状----龙首为“轩辕峁”,龙尾为“石桥山”。
 
  五、正南西侧有一山临“奢延水”源头,名“妈城则”,且有“坛壝”遗迹,并出土七块北宋时期的“官”字瓦当,与宋太祖大修五帝陵时间高度吻合。
 
  六、其正南有红砂岩巨山极为峻峭,状若朱雀,名“石桥山”;其西向龙州处有“牌楼界”,山名“老虎脑”:其北向有“走马梁”直通阳周城,状若玄武;其东有“轩辕峁”古道直通延绥。
 
  七、其地距“阳周故城”恰为四十里左右。史料中所记载的标志性“水系、建筑、山名”全在此地得到印证。
 
  以上仅为陈述一种现状,一种存在,从而提供一种思路假设,探寻一种方法路径,事实与否还需要进一步求证,在此不作为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3月来陕考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之前曾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我们今天重新揭开早期中国华夏族群文明在河套地区的辉煌历史,其意义在于向世界和国人再一次证明: 中国的文明历史是完整而可信的,中国的文明历史是独一无二并且足以配得上“伟大”二字。
 
  我们相信,随着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发现,穿越历史的烟云和迷雾——阳周故城,这座史书中屡被提及、不能忽略的陕北重要城邑,这座雄居边塞、遥望中原的战略要地,这座隐没千年、杳无踪迹的神秘之城的轮廓必将逐渐清晰,它终将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气质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它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是发端也是铭记,更是不能被遗忘、被风沙掩埋的一段历史……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刊登 联系方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20053  备案号:陕ICP备15002333号-1  地址:西安市666号信箱  联系电话:029-88220464
版权所有:陕西新丝路杂志社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陕西百望律师事务所程向辉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