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9时许,合阳关雎广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虽是斜风细雨,气温微凉,但前来参加合阳历史文化博物馆开馆暨雷珍民书法艺术馆揭牌仪式的400余人热情不减,大家一起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活动中,雷珍民向合阳县人民政府捐赠个人艺术作品22幅,合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井赵斌接受捐赠,合阳县委书记邓宽社致辞并为雷珍民先生颁发收藏证书。
雷珍民是从合阳走出的著名书法艺术大家,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多年来,雷珍民通过自身影响,坚持全力为家乡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牵线搭桥,先后为合阳捐赠书法作品300余幅。此次雷珍民书法艺术馆展出作品百余幅,时间跨度近四十年,总共分为明、觉、尊、舍四个部分,是雷珍民不同时期精品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
梦中常饮黄河水,闭目尽是故乡人
“一条黄河,十里荷塘,百种珍禽,千眼瀵泉,万倾芦荡。”合阳因其美丽的景色令无数人心驰神往,这里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源于此地,合阳地理位置优越,人文郁盛,古迹荟萃。
历时三年时间建成的合阳历史文化博物馆,总建筑面积7300余平方米。博物馆分别以彰显文旅形象的“在河之洲”和彰显历史文化的“在水一方”为主题,充分展示独具合阳特色的旅游资源、民俗非遗、诗经文化、伊尹文化、书画艺术等。
合阳县委书记邓宽社表示:“建设合阳历史文化博物馆,是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黄河故事、弘扬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希望通过这个平台,集中展示合阳文物遗存和历史文化,同时展出文化大家的精品力作,让更多人了解历史、传承文脉、感知合阳,助推文化艺术交流和全域旅游发展。”
合阳历史文化博物馆中有个重要的馆中馆,就是雷珍民书法艺术馆。
长期以来,雷珍民秉承尚真、尚美、尚善的艺术追求,致力于中国书法的创作和研究,长于楷行书,作品遍及大江南北,声名远播四海内外,先后赴美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开展书法文化交流,为国内20多个城市题写匾额,作品更是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台北故宫博物院等馆藏,被多国元首收藏。
雷珍民虽离乡多年,但初心不改,始终情系桑梓、心系故土,一次又一次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乡。他先后6次向家乡捐赠书法作品310幅382张,张张精品,幅幅情深,字字可贵。同时他耗费心血、筹资出力,在他出生的黑池镇团结村建成“德馨艺苑”艺术馆;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建言呼吁,满腔热情、尽心尽力。
正如雷珍民曾说:“我出生合阳,饮黄河玉液,得乳罗灵气,读诗经风雅,傍阿衡耕原,成长、修身、立业。我常说‘梦中常饮黄河水,闭目尽是故乡人。’感恩故乡、热爱合阳,生生世世做合阳人的儿子。”
雷珍民说:“我喜好文化、喜好书法,40多年在书法道路上探索,现在把自己写出的东西捐赠给家乡,希望更多朋友通过书法作品了解合阳地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说:“人活在世上,并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之外的正经事而活着,这样才能活得有血有肉,有骨有气。雷珍民先生就是这样的人。珍民先生是长安城里的书法大家,他的书法具有神气骨肉血五德,绵里裹铁,骨气深稳,看似严谨,实则疏淡,我尤为欣赏。想他比我年长好多岁,依然在劳心劳力,伏案耕作,这确实是让我钦佩的。古人苏轼有一句词说得好,‘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唯愿雷珍民先生激情永驻,壮心不衰,挥如椽笔,惠及梓里!”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说:“雷公广读诗书,精研碑帖,乃一方大家;厚笃情义,友朋乡梓,为人颇具古风。雷公先后捐赠三百多件作品给家乡,合阳历史文化博物馆专设雷珍民书法艺术馆收藏陈列,演绎了他对家乡大河般的深情。”
雷珍民书法艺术馆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雷珍民是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实践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扎扎实实肩负起文化任务和文化使命,潜心研究书写文化使命的内涵、特点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从而使文化自信的提升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深入人心。
“雷珍民先生捐赠的作品,是合阳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我们一定会把这些作品收藏好、保护好、展示好,真正使之传及后世、福及子孙、惠及社会。”邓宽社说,“我们也将以今天的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物征集、充实馆藏内容、细化管理服务,确保将历史文化博物馆打造成合阳的文化窗口、艺术殿堂、精神家园。”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走进雷珍民书法艺术馆,首先看到的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雷珍民书法艺术馆”。
雷珍民曾师从赵朴初,赵老曾多次提到,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陕西应该有一支能真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队伍。雷珍民在担任陕西省书协主席期间,以推动陕西书法事业的传承发展为己任,连续举办了十二届临帖展,真正让爱书法、懂书法、学书法成为了一个全省范围内的文化大事。
“河西乡贤雷公者,合阳雷珍民先生是也。人皆称其为‘雷公’,以其为人处世书法艺术的风度闻名于世。三秦、西部地界,有幸睹其真迹、藏其墨宝者,莫不视为幸事。”在艺术馆入口的右侧,是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的一篇名为《河西乡贤雷公》的评论文章,其中写道:“雷公长于文化沃土,幼承庭训,有从童子功积累起来的功底,年过古稀,仍大隐于市,坚持伏案笔耕,陆续出版几百万字的小楷精品,用一种近乎严苛的方式对自己的学养和书艺进行深度的检视和全面的展示,没有过人的艺术勇气和人格力量是做不到的。”
在肖云儒看来,雷珍民一生有两次“华丽转身”。第一次是他从书法家向人文学者的转变,一次便是捐赠作品给家乡、建立艺术馆,由学者到乡贤的转身。
雷珍民书法艺术馆以尊长重教、家国天下为总体思路,分为四部分,分别命名为“明堂”“觉堂”“尊堂”“舍堂”,以雷珍民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为载体,充分展现文化自信、学术传承、家风教化、民风淳朴的美好愿景及良好现状。
值得一提的是,雷珍民喜欢竹子,整个艺术馆在布展上,采用了很多竹子来点缀空间。
第一部分“明堂”,寄托了雷公对先辈的缅怀之情。作品中最为醒目的当属中间展出的十条屏,它是先生榜书《千字文》的部分篇章。
雷珍民的榜书主要取法唐楷,融合了欧体的大气稳健、褚体的舒朗灵动、颜体的雍容端庄,也融入了先生为人处世的宽厚平和,正如文中所写“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先生的榜书作品集唐代经典书法家特点于一体,可谓之独树一帜,如果没有多年的楷书功底,很难写出如此磅礴大气的行楷榜书。
讲解员赵社芳介绍:“据我们了解,历代文人写《千字文》,多以小楷和行书为主;以大榜书写《千字文》的,目前存世仅朱熹一人的作品。”
第二部分“觉堂”,代表了雷珍民的艺术生涯从幼承家学到知遇恩师的过程,其中展示了雷珍民书法的经典之作如《朱子家训》,以及1996年雷珍民受恩师赵朴初嘱托根据碑刻拓片一比一所作作品。
展馆中把雷珍民的原作和碑刻拓片同时展出,可以看出作品有很明显的早期欧书特点。一般书法作品,可以根据书者的处理呈现出虚笔或者极细的笔画,但是碑文在写的时候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与原文一致,就得考虑镌刻者的工作程序,不能出现那些用刻刀难以表现的形式。所以先生这幅作品问世以后,得到了全国书法界的一致认可和各界的共同好评。
展厅的第三部分“尊堂”,展现的是雷珍民的家国情怀。正上方是先生所写的“缥缃世业”,意为书香门第世代相传。正堂在设计上采用了双中堂的思路,外联“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内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显容人”,中间牌匾“古汤房”。
据赵社芳介绍:“雷珍民先生家在团结村村东的巷子里,出大门百余米便是著名的秦驿古道,东行下坡就到黄河岸边,这里过去是连接秦晋间的重要通道,经常有两岸客商车马往来。为了方便来往客人,村子里原有类似于休憩盥洗的场所,谓之汤房。先生小时候在祖父的教导下,曾临习门楣上的‘古汤房’三字,儿时记忆历久弥新,这也是这块牌匾的由来。”
第四部分“舍堂”,展示了雷珍民家人、学生、朋友对他的评价,大家从不同的视角去感知先生、解读先生。
其中张天德说:“先生用自己的作品告诉人们,书法中的提按顿挫、方圆虚实、浓淡枯湿、刚柔相济,就像作人一样,关键在于把握好‘度’!”种康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书如其人,坚韧和润。”
“金石不随波,松柏知岁寒。冥此芸芸意,回向自心观。”是雷珍民书法艺术馆里展示的最末一幅作品。不禁让参观者陷入片刻沉思,去窥探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书法作品带来的影响。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美源于善,善源于杰出的道德人格。苏东坡《书论》云:“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
在展馆内,收藏着一副雷珍民所书对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雷珍民是一个对文化坚守、对文字坚守、对学术坚守的战士。这副对联,正是他竹风梅骨的写照,也是支撑他一路走来的精神信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勤劳、朴实、善良,同时我们也是一个有风骨的民族,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很大。”作为书法大家,雷珍民说:“年轻人要想成为书法家,首先要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养分。同时,一定要修德养正,做一个好人、有道德的人,在为人处事各个方面,要被人认可,行为要能被人看得见、摸得着、猜得懂,不能随波逐流,要养成浩然之气。把人做好、把学问搞好,你字才能写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雷珍民说:“艺术馆的落成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实践,希望更多文化工作者可以把自己的作品、成长轨迹公诸于世,为人民、为家乡多贡献力量。”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胜伟说:“雷珍民先生是全国很具代表性、德高望重的书法家,他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文墨通修,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他的书法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气象宏大,气息雅正。在雷先生主持陕西省书协工作期间,他对于陕西书法的推动、人才的培养,意义深远。合阳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片文化沃土中曾出土了《曹全碑》,它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雷珍民书法艺术馆的建成必将会推动合阳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合阳乃至周边区域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建贡说:“雷珍民书法艺术馆的建成,是对雷珍民先生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令人赞叹和不凡成就的肯定,所谓字如其人,雷珍民先生首先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西方哲人彼德拉克说过‘不朽之名誉,独存于德’,雷老先生做到了这一点。他以立品德为基石,先从品行上立定脚跟。在与珍民先生相识的数十年中,他给予我的第一个感知就是,与他相识相交,可谓三生有幸,这是因为从他身上,你可以学习到许多难能可贵的好品德,他是一位谦谦君子,能做到屈己待人,他从不自夸自大盛气凌人,可谓泰而不骄,不矜不伐。珍民先生在主持省书协工作的数年中,始终从大局着眼,不计较个人得失,经费不足时就自己贡献,先生还特别重视对广大会员的综合学识修养的促进和提高,在书协举办了一系列书法活动中,都能感受到先生的良苦用心,我们知道先生在书法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可谓家喻户晓,赞誉满满,取得这样高的成就绝非一日之功,这是其数十年的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倾尽一生心血所取得的成就,雷老先生与书法之外之功夫也用功最勤,国学其他门类无不涉猎,可谓多闻阙疑,学而不厌,为我们树立了触类旁通,敏而好学的好榜样。”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于唯德是雷珍民的学生,他说:“雷老师是书坛名家,是鸿儒。雷珍民书法艺术馆的揭牌是雷老师心系家乡的见证,也是践行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佐证。艺术馆内展示的书法作品,在选取时也颇为用心,有小楷、榜书、行草书,内容涵盖仁义礼智信。”
于唯德介绍:“雷老师守正创新,他的小楷精致典雅,大字楷书榜书有唐楷的雍容正大的气象,是正大书风的典范。雷老师在教书育人中,他的行动、言谈、举止,全都为学生们做出了表率。”
合阳县文化名人党宪宗说:“我和雷先生交往40余年,他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热爱家乡、热爱人民,多年来他为家乡捐资捐字,对老乡满腔热情,永远那么地谦虚友善。用四句话形容他就是,勤奋创造了成就,爱心完美了境界,谦虚受到了尊敬,追求不断在升华。”
合阳县文化名人党宏说:“雷珍民书法艺术馆在合阳建成,既是先生对家乡的感恩与回馈,也是家乡人民尊重先生的历史见证。雷先生不仅是书法大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随着雷珍民书法艺术馆的落成展出,必将促进我们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雷珍民寄望年轻一代,他说:“书法可以修身养性,希望更多人热爱书法,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用心、用功,成为一名书法家并不是一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