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终生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被誉为人民的“大救星”。他人民立场最坚定、人民观点最鲜明、人民情怀最浓厚。这些不仅充分体现在他创建的科学理论和毕生革命实践中,更高度浓缩在他那“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的诗词之中。1945年8月,毛泽东以弥天大勇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他在《七律﹒重庆谈判》中直抒胸臆:“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犀利的词句中将人民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生无处不青山”——为民壮志冲霄汉
毛泽东生于富裕的农民家庭,虽衣食有着,但从六岁起,就开始做家务和农活,如拔草、放牛、砍柴等。特别是十四到十五岁大约两年时间里,他整天在田里与家里长工一起干活,并常常跟长工争胜,抢重活干,不但养成吃苦耐劳、勤快朴实和不怕艰难的农家子弟本色,更对劳动人民疾苦有了深刻体会。母亲文素勤纯朴善良、极富同情心,常背着丈夫送米给逃荒人。慈母的言传身教,使毛泽东从小就同情贫弱,乐于助人,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读书使他对外面世界和残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深刻了解。读《水浒》《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他发现所有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他觉得这不公平。长沙发生饥民暴动,很多无辜被杀,他感到既痛心又无奈。读《盛世危言》,里面讲到社会要改良,他非常喜欢。读《新民丛报》,在其中“论国家思想”处,他批注道:“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这成为他理想中的社会。这一切使他深深认识到,中国不能再守着老样子不变了,他也不能守着老样子不变了。于是,一九一0年秋天,十七岁的毛泽东留下一首诗,夹在父亲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其追求真理、改变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壮志豪情,喷涌而出、直冲霄汉。从此,毛泽东踏上救国救民的漫漫征途。
“分田分地真忙”——圆了人民梦想
民以食为天,土地是人民真正的饭碗。但自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1949年之前的几千年中,劳苦大众从没有真正成为脚下土地的主人。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刊词中指出:“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1927年在醴陵考察期间,他提出,要彻底解决土地问题,重新丈量后,把地主土地收集再重分。同年9月,在湘赣边界这片土地上稻菽涌动千重浪的丰收时节,毛泽东发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举行秋收起义,拿起枪杆子要做土地的主人。起义军没有沿用国民革命军番号,而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毛泽东特作《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正如所言,秋收起义如一声霹雳,从此在中国大地上拉开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从“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黄洋界保卫战,到“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反“三省会剿”;从“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反第一次“大围剿”,到“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反第二次“大围剿”,都是为了人民梦寐以求的一刻:“分田分地真忙”。使人民真正成为脚下土地的主人,圆了他们世代孜孜以求的梦想。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农民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来未曾成就过的奇勋。”
湖南的星星之火,后来逐渐在中国大地成燎原之势。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委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年9月10日,哈尔滨市顾乡区靠山屯的百姓给毛泽东写信:“毛主席呀,没有您我们真得饿死了。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字里行间洋溢着翻身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以及对共产党、毛主席无比的感激之情。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最是人民心挂牵
共产党和人民心连心,人民领袖爱人民。在毛泽东心目中,分量最重和最牵挂的始终是人民群众。毛泽东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1925年初,毛泽东自上海中央机关回韶山,一边养病,一边从事农民运动。8月避开军阀追捕,秘密到达长沙。深秋时节,重游岳麓山、橘子洲。他独立湘江岸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忆往昔峥嵘岁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联想到如今人民仍处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重重重压之下,在《沁园春﹒长沙》中不禁发出一声天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忧国忧民之情激荡在岳麓山间、萦绕于橘子洲头。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毛泽东写下《清平月﹒蒋桂战争》,开篇道出关切:“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鞭笞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在瑞金沙洲坝期间,毛泽东住房外是条道路,了解到夜晚群众路过这里,因为黑常感到不便,于是让人在靠路一面墙上开个窗户,以便夜晚让灯光从窗口照到路上。“打开一扇窗,照亮一片心。”乡亲们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
红军长征路过剑河县乃寿苗寨,毛泽东遇到一位苗族婆婆及小孙子在凛冽寒风中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边。毛泽东眼角泛泪,忙给老人递上衣服和食物,并蹲下身告诉老人:“老人家,您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即穷人)的队伍,要为贫苦人谋幸福。”老人激动得泪水涟涟,不停点头致谢。
在延安,毛泽东得知侯家沟有两个村妇女不能生育,便找来当地领导,问是不是水有问题,并提议去中央医院把水验一验。当地领导担心这种小事只怕医院不干。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对于共产党人来讲,群众的疾苦可绝不是什么小事。”
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办公,一场狂风暴雨后,他望着波浪滔天大海,在《浪淘沙﹒北戴河》中道出担忧:“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对人民的关切之情,溢于大海、重于泰山。
解放前,在我国南部及长江沿岸一带有种死亡率极高的血吸虫病,全国病人达1000万。解放后,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1951年党中央成立血防九人小组专门领导血防工作。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毛泽东“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作《七律二首﹒送瘟神》,这天正是党37岁生日。第一首描写血吸虫病造成的悲惨景象:“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又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诗人时刻关心着天地间人民的大小问题:“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二首描写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战胜瘟神、征服自然、建设伟大祖国的景象:“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最后以诙谐口吻追问瘟神归宿:“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毛泽东在该诗后记中说:“余江县基本消灭了血吸虫,十二省、市灭疫大有希望。我写了两首宣传诗,略等于近来的招贴画,聊为一臂之助。就血吸虫所毁灭我们的生命而言,远强于过去打过我们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帝国主义。八国联军、抗日战争,就毁人一点来说,都不及血吸虫。除开历史上死掉的人以外,现在尚有一千万人患疫,一万万人受疫的威胁。是可忍,孰不可忍!”充分表达了消灭瘟疫的坚定决心和对人民健康的殷殷关爱。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民观点最坚牢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中,广大劳动人民始终被压迫和剥削,处在社会最底层,人格被侮辱、利益被漠视、生命如草芥,过着水深火热生活。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广大劳动人民从此有了主心骨,说话有了代言人,利益有了捍卫者。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被充分认识、重视和珍视。毛泽东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拥护革命的群众。”这些观点和情愫充溢在他的诗词中。
1928年秋,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他填《西江月﹒井冈山》以示庆贺:“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彰显了对由工农组成的红军官兵的无比信心。“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因为有人民群众这个“铜墙铁壁”,他对胜利早已成竹在胸,颇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感。
这些在以后毛泽东诗笔下表现得更加充分和气势如虹。如“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无不显示出对人民群众巨大力量的高度肯定和深情礼赞。正如他后来指出的:“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
1936年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三,毛泽东离开瓦窑堡率军东征。2月5日抵达陕北清涧县,当晚下起鹅毛大雪。第二天毛泽东来到黄河岸边,察看地形敌情。站在白雪皑皑、苍茫辽阔的黄土高原上,眺望远处莽莽高原和巍巍群山,历史的过往、当前的形势和未来革命前途,一起涌上心头,令他心潮澎湃、诗思迸发。一篇雄视千古、震古烁今的咏雪词—《沁园春﹒雪》喷薄而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比如略输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以及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都已远去,真正的英雄现在何处?毛泽东直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在诗后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即人民群众。正像他指出的那样: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都能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后来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充分验证了毛泽东人民观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慷”,到“高峡出平湖”、神女“当惊世界殊”;从“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从本质意义上讲,都是人民的胜利,都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所坚持的人民观点的胜利。(焦维东 陕西省军区宝鸡军分区政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