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安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闻声就知临近端午,大街小巷里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浓。
“端午”一词出现的时间不长,最早见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一部记述地方风俗的著作:“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言:“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还有一种说法,因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
关于端午节起源于何时,说法颇多。
闻一多先生言:“端午为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他认为,古越民族以龙为图腾,在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里祭祀龙神,竞渡用龙舟,并在端午节这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也有学者认为,这个节日与殷商历法有关,在古代礼制及宗教文化中,夏至与冬至,是历法的分界线,意义重大。故而端午节源于上古的“夏至节”,尝新麦、植新黍之日。还有人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人介子推、春秋末期吴国军事家伍子胥、东汉时期孝女曹娥等。
民间流传最广的端午节由来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诗人屈原。
屈原为官期间忧国忧民,他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后被罢官放逐。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后,屈原绝望和悲愤之下,于五月初五抱石自沉汨罗江。当地百姓闻讯赶来捞救未果,为避免鱼虾蚕食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拿米团投入江中,于是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又常常荡舟江河之上,此后就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
屈原是先秦时代有名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创立了“楚辞”文体,作品《离骚》、《九歌》等成为我国文坛上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理想,致力于国家的强大,哪怕是在自己被贬谪、被流放到外地也依旧初心不改,矢志报国。这种爱国热情何等强烈、爱国决心何等坚定。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伟大辞赋,早已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他在国家处于最危险的时刻奋起抗争的气节,他的“粉身碎骨魂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宁死不屈的精神,这无疑正是千百年来,百姓将端午节作为屈原纪念日的真正原因。
历代文人墨客对端午节多有描写,宋朝欧阳修有词:“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杨柳低垂细雨濛濛,五彩丝线包扎着多角粽子。明朝汤显祖有诗:“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踏青回来,备上菖蒲、竹叶、雄黄酒过端午。直至现代,全国各地广为流传的端午习俗仍是吃粽子、挂菖蒲或艾叶、挂香囊、赛龙舟。
在屈原故里湖北宜昌流传着一首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煎熬。”粽叶与糯米一青一白,代表屈原一生清白;放颗红枣,代表屈原一颗忠诚的心;有棱有角,代表屈原刚正不阿的形象。
2009年,我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统民俗节日蕴含了深邃厚重的文化内涵,得以延续千年。屈原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为追随理想宁死不屈。我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也正是为了弘扬屈原的这种爱国主义伟大情操。爱国精神是端午节的核心,维系着节日延续传承,历久弥新。(作者系新丝路杂志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