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步摇
一
我自幼生长在乡间,所识所见,自然是些闲花野草,时间久了,便渐渐淡忘,唯有芬芳的桐花,让我时常忆起。
小时候,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时不时会撞上一株泡桐树,那树高高地洒落一圈浓密树荫,枝繁叶茂,凉爽喜人。
早春时节,性急的泡桐树不等新叶长出,就先在枯褐干涩的树杈上,开出一把一把俏丽生动的喇叭形花朵,像团团紫色烟花在天空翩翩起舞,照亮了整个村庄。
桐花是我见过的,开在最高处的花朵,开的热烈,花期也长。有时候遇到刮风下雨,花朵便不再矜持,层层叠叠飘落到院中。桐花虽说“落难”了,但衣衫仍旧“整洁”,花型不乱,在微雨薄雾透出一股股华贵之气,惹人怜爱。嘴馋的我,最喜欢把舌头伸进花蕊里,舔食甜甜的花蕊。
花朵落完,泡桐开始长叶子,泡桐树的树叶很大,很快就枝叶繁茂,浓荫匝地。有时候突逢下雨天,村民们就摘一片树叶顶在头顶遮雨,那叶子几乎和草帽一样阔大。到了秋季,树叶会落满整个村庄,变成做饭的好柴火,这季节母亲会做一顿炸油饼,锅底下是金黄的树叶,锅里是焦黄的美食,想起来就是滋味儿。
不知是因为看得久了不稀罕,还是因为树种平凡,近年来,代替泡桐出现在新建成的洋楼小院里的是银杏、玉兰、桂花等高贵的树种,泡桐树越来越少。春夜读书,看到柳永的“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诗句时,不禁轻轻嗅了一下鼻头,虽然太久看不到桐花,但诗句里那缕清香,却萦绕心头。
二
今年“七一”前夕,我来到河南兰考焦裕禄同志墓园瞻仰,抬头间再次看到了满眼泡桐树,听到了满耳他与泡桐树的故事。
1963年8月的一天,焦裕禄发现张庄村民魏铎彬站在一个土堆旁边,不停地在挖着。原来,魏铎彬的母亲去世了,坟头刚被封好,一晚上就被大风给吹开,再封好又被风给吹开了。顶着肆虐的风沙,魏铎彬哭着发狠挖下去半米深,居然发现了“粘性”很强的泥土,于是他就用这红胶泥把坟头封住。这样,风再大,土都不会被吹动。这件事让焦裕禄深受启发,焦裕禄总结出“贴上膏药再扎针”的治沙良方。“贴膏药”就是在沙丘上封上红胶泥,“扎针”就是再栽上树。这树,就是泡桐。
我爱泡桐怡人的芳香,明媚的花朵,焦裕禄看中的,是泡桐不择土壤,好种、易活、长得快。他为兰考选择了泡桐,并对这树寄予厚望!
为了保护好泡桐林,焦裕禄开会制定了“护林公约”:爱林护林,人人有责,破坏一株,栽三棵,保护三年;把泡桐弄断了,要在原地给泡桐开“追悼会”——就是开会批评。为了查看护林效果,焦裕禄跑到村口,对放学回家的学生们说:“孩子们,天气这么热,咱们摘一片树叶挡挡太阳吧?”学生们立刻炸了:“不能碰泡桐,你摘树叶,我们告队长去!”看到孩子们如此爱护泡桐,他放心了。
他是见过第一批泡桐树开花的,在他病危住院后,当地同志带去一张泡桐树开花的照片。久被病痛折磨的他,宽慰地笑了。
他走了,留下一片绿荫。在兰考县城北不远的一块田地里,生长着一棵高达20多米、树冠可荫近百平方米、需三个人方可合抱的泡桐树。54年前,焦裕禄亲手种下了这株泡桐幼苗,他在兰考唯一存世的一张照片,就是和这株被人们称为“焦桐”的泡桐树的合影。兰考百姓一直都在小心地守护着这棵焦桐,稍有风吹草动,就牵肠挂肚。有一年桐花飘香的季节,焦桐迟迟没有动静,急坏了不少人。整夜睡不着的老农们在树根附近的水泥台上钻了100多个小孔浇水,焦桐终于开花了,人们喜形于色,奔走相告……
焦桐是长在兰考百姓心中的树,更是泽被世人的精神之树,每到清明,兰考人就会用桐花扎成花环,放到焦裕禄的坟前,每到麦收,兰考人会把热气腾腾的白面馍馍摆在坟前……
三
改革开放四十年,兰考迎来了一任又一任县委书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楼高了,路宽了,网通了,日子富裕了。如今,兰考成为我国重要的桐木加工基地,泡桐树已成为兰考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50万亩泡桐林,且年年生根发芽,可以陆续移栽,被兰考人称为“绿色银行”。兰考泡桐制成的家具、板材形成了全县500多家企业、4万多人就业、产值100多亿元的“泡桐经济产业链”。
似乎冥冥之中有所暗示,又似乎是一种巧合,“焦桐”同时也是古代一种乐器的名字。东汉蔡邕曾用烧焦的桐木造琴,后人因此称琴为焦桐,泛指好琴。兰考泡桐由于木质疏松,共振好,也适合制作乐器。在兰考当地,有大小乐器厂上百家,泡桐制作的琵琶、古筝等乐器远销国外。一个又一个春天,串串我最钟爱的紫色风铃,在这里摇响兰考人的幸福生活,科研所、开发区、图书馆、体育场……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但焦桐,依然是兰考最醒目的地标。
徘徊在焦桐林荫大道,清风习习,仰望焦桐,这兰考大地永久的风景,我泪流满面。焦桐树耐沙荒、耐盐碱、耐贫瘠……别的树扎根8米,它深深扎入大地18米,它所需水分营养极少,却生长迅速,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全部。焦裕禄同志的一生亦如泡桐,不惧恶劣环境,在最艰苦的地方奉献着赤子之心。越了解泡桐,我越爱它质朴的模样,越听他的故事,我越是想了解他更多。
兰考不是他的故乡,但他爱着这方土地,兰考也不是我的故乡,可我在这里常怀感动。我想留在这里,看兰考的春天,由“白茫茫”,变成“花满城”,看兰考的夏天,由“水汪洋”,变成“绿波漾”,看兰考的秋天,由“不见收”,变成“谷满仓”,看兰考的冬天,由“要饭忙”,变成“出口强”。
我想他定是爱美的,只是那时,为了民生,他只能说:“先顾吃饭,再顾好看”,我想桐花开时,他定会回来,深情凝望兰考的土地,一眼一眼审视兰考的早春,新绿……那些泡桐乐器,当奏出和谐高远的乐曲,直上云天,把歌声传给他听。那开在最高处的花朵,当用芬芳化解他紧皱的眉头。他的笑容当绽开,他的拇指当伸出,他当举着镰刀斧头的旗帜,走在花朵之上。旗帜飘过的地方,是需要我们努力建设的中华大地!
作者简介:金步摇,原名陈梅,女,70后。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百余篇见于《延河》《骏马》《鹿鸣》《青年文学家》《检察日报》《陕西日报》《海南日报》等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