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是包容开放的路

2018-09-19 15:32:51   来源:新丝路杂志社  责任编辑:guxiaojuan

文/王济宪
 
  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包容开放的国际通道,也是各民族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的通道。既是经济物流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通,则共荣共兴,不通则对大家都不利。它是把沿途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联系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远在丝绸之路的名字出现之前它就存在,从最初的牧场转移到玉石运转到丝绸贸易,东来的黄金制品、香料到西去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从佛门弟子西来到伊斯兰文化的东渐关系着人们的生存和信仰。据考古学的研究,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经过秦、汉时代经济大发展,丝绸生产达到了一个高峰。产品多了就有了剩余,交换贸易即为商品。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四周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后来的“丝绸之路”。
 
  说起丝绸之路应该肯定的是汉武帝这个人,他敢于面对传统的重农轻商、抑商的观念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由来已久,特别是张骞凿通了丝绸之路,这条路就一直置于汉朝政府的管辖和治理之下,并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措施。例如给商人以“市籍”,市籍就是社会地位得到公认,实行一套完整的商业税收政策,这些都有利于丝路贸易的发展。此后的历代王朝都从丝路古道得到了利益,也认识到他兴盛衰败的重要性。为了强化丝绸之路的管理和利用,两汉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
 
  到了北魏,冯太后及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当时,在长安、洛阳都有了东进西出的商品集散地。因外国客商的增多也就设置了专门安置外商的聚居地。而且北魏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特别重视民族和外商的贸易交流,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在伊水和洛水之间划出了一片土地安置外来的商人,并建立多个“四夷馆”,那是专供外来商人(也包括南朝来的人)居住的。当时还在皇帝行走的御道两旁分别建了八个这样的馆。
 
  北朝在这方面是比较开放的,从帕米尔高原以西直到罗马都有客商通过丝绸之路来华经商,有的还在中国买地建房安家,他们的宅第非常豪华特别显眼。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北朝还在洛水以南建了外商市场,那时命名为“四通市场”,这个市场里奇货异品琳琅满目,不但繁荣了市场,也带动了经济增长。这种开放的态势一直延续到隋代,许多外国的巨贾富商在中国安家落户,据史料记载,前蜀国君的后宫里就有个叫李舜玹的漂亮姑娘,她的祖先是波斯(伊朗)人,隋代时来到长安经营香料和药材,直到“安史之乱”才避难到梓州(现四川梓潼县)定居。前蜀时,李氏之女李舜玹被王衍选入宫中,因靓丽多才,温柔聪颖,被封为昭仪。
 
  随着经济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丝绸的需求量日益剧增,丝绸生产达到了一个高峰。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也带动了国内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这里特别提出的是隋炀帝,他为丝路贸易和西部各民族归属于祖国的疆域版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隋炀帝是一位颇有争议的皇帝,但他对畅通丝绸之路,发展丝路贸易所做的功绩是不能不说的。他在位仅十三年,607年派吏部侍郎裴矩前往甘州掌管互市,主持中西贸易,联络西域商人,为将来重新开通丝路做准备。裴矩到达后深入调查了河西各地的自然地理、政治状况、商业发展、风土人情、服饰礼仪等,并撰成《西域图记》,献给了隋炀帝。于是,609年隋炀帝开始了西巡丝绸之路的旅程,一路上金戈铁马,尽显隋王朝国力之强盛。为了显示隋朝的国威和富强繁盛,隋炀帝在焉支山召见了西域诸国使臣,高昌、龟兹、疏勒、于阗、等二十七国的国王和使臣,迎立道左,接候御驾。又设立西海、河源、鄯善(今新疆若羌县)、且末(今新疆且末县)为四郡。其中大都在丝路的南道。隋炀帝设立四郡,无论是对我们民族的疆域版图,还是对丝绸之路的通畅和安全都有重大的意义,大大的促进了中西贸易的繁荣和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并且派出专使到当时的波斯国商谈丝路贸易。不论隋炀帝的历史功过有多少争论,但他是到过丝路视察的皇帝,也是走过丝路最远的皇帝,对丝路的重视和贡献也是数一数二的。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展了。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那时,丝绸之路从长安到帕米尔高原以西都派兵把守。那些丝路驻军的驿站遗址都还历历在目,阿图什市库木沙克的杭苏普遗址就是唐代保护丝路的驻军营地。打通了前后车师,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
 
  唐代实行了更加宽松的对外开放政策,外商的数量越来越多,除了长安和洛阳外许多城市都有了外商开店经营,《唐书·西戎传》里用“藁街充塞”来形容外商之多。这些外商大贾资本充足,动辄高价收买珠玉珍宝,为了保证资金供应在许多大城市中设立波斯店,专职兑换中外货币,类似近代的票号、银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丝绸之路的繁荣把原本分散的绿洲经济联系起来,为原本单一的农牧自给经济注入了更多的商品成分。不但活跃了经济也增加了财政收入。唐玄宗李隆基就在丝绸南路各城国征收商税以弥补军政开支的不足。同时在于阗到疏勒的丝路设立了多个馆和驿为过往客商提供便利。为了加强对丝绸之路的管理,有专人检验通行文书,当时叫“过所”登记货物也处理纠纷。
 
  唐朝的开放是丝路最兴旺发达的时期,史学家王国维在《咏史诗二十四首》里专门写到当时“一带一路”的繁荣情景:“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南海的阿拉伯商船,波斯的传教士都集中在京都,宾至如归,安心经营,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旧唐书·西戎传》里也有这方面的记述,当时的阿拉伯商人多住在广州和扬州,广州还设有蕃坊供他们居住,为了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还为他们建立寺庙。
 
  随着外来的客商日益增多,相互之间的一些纠纷、矛盾也相随而来,既有外商之间的,也有外商与华人之间的。就产生了有关的法律。当时的规定是外商与外商之间的,按各自的国家法律和风俗处理。和华人之间的问题按中国的法律裁定。外国客商仍可保持着原来的姓氏和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这是当时的“治外法权”。唐朝还允许外国商人的子弟在华入学学习并参加科举考试。唐宣宗时有阿拉伯人李彦生曾考取了进士。李彦生原是大食国人。唐代随父经商来华并居留中国,努力学习汉文化,有文采,汉学造诣颇深。唐大中元年经卢钧推荐由礼部考其才,试五经、时务,次年以进士显,为见于文献记载回族先民学习汉文化最早代表人物之一。
 
  到元代仍然执行着对外开放的大政方针,保留了这点“治外法权”。特别是元代早期的上层决策者早期也随军到过丝路各地,元朝又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有更深的理解。特别是随军到过丝路的道长春真人丘处机和契丹族耶律楚材等人的助推对国与国、民族之间的交流学习尤为重视。中亚和新疆的棉花和植棉技术就是通过“一路”传入内地的。
 
  那时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也有了朦胧的认识,允许并重用马可波罗即是证明,这位意大利的商人通过古丝绸之路的南道进入内地。他见证了元帝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丝绸之路上的驿道交通,往来客商和货物的交流。特别使他惊讶的是纸币普遍流通等等。他又从海上“一带”回去。他把蒙古人的冰激凌技术也带回欧洲。
 
  明代依然执行对外贸易的开放政策,并积极推行和平外交,当时丝路沿线的各国还是认明朝为宗主国。明朝为了巩固和发展丝路贸易,派出陈诚、李暹、李达等了解丝路沿途情况的外交官员到西域和中亚各国推行积极的外交和外贸政策。同时也着眼海上丝绸之路的探索,派郑和下西洋,以海运开辟海上的丝绸之路。如果说张骞凿通了“路”,那郑和为“带”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于陈诚、李暹、李达等外交官员的出使和努力,明王朝在丝路沿途各国的政治影响日益增强,中原达西域和中、西亚的丝路也如明史所说的那样“站驿相通,道路无壅,远国之人咸得其济”。当时,丝绸之路的客商远自欧洲的西班牙和意大利,西亚的埃及土耳其人。中亚的撒马尔罕、塔什干及西域的各城国的使节客商也络绎不绝,有朝贡的也有洽谈贸易的。
 
  清朝初期,一度曾忙于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的分裂势力,他们盘踞的地方正好都在丝绸之路的古商道上,也是古丝路的商品货物的集散地。出于对少数民族的物资供应,也出于对马的需求,清政府恢复治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以丝绸之路为基地的绢马贸易。乾隆皇帝对此十分重视,他亲自任命了熟悉新疆地区本地情况和谙熟“办理贸易事务”的官员主持办理有关商业贸易的事务。在物资方面,则命陕甘总督黄廷桂等封疆大臣事先调拨大量的绸缎布匹以备交换之用。以绢马贸易为主的丝路贸易解决了因战火隔绝久未解决的生活急需。
 
  清代末期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都把手深入丝路沿途各国,他们破坏我国与沿途各民族间和沿途各国的团结。沙俄干脆武力夺走了中亚在丝路上的几个汗国,1847年中亚的几个汗国,又都是靠“路”吃“路”,有长久经商习俗,尤其是浩汗、安集延对经商可以说是得心应手。这些地处费尔干纳盆地的平原绿洲,地广人稀,资源丰富,货源多,连接面广,消费量大。俄国人征服了这些汗国,也就是控制了这条古老的商道。英国殖民主义者也不甘落后支持阿古柏侵入新疆,利用阿古柏这个傀儡控制丝路的贸易,当地民族把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卑鄙行径比作“到邻居的羊圈里剪羊毛”,他们岂止是剪羊毛而是“牵走了羊”,把繁荣的丝绸之路送进了夕阳西下的黄昏。
 
  综观历代丝路贸易的兴与衰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什么时候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势发展丝路贸易则国兴民兴世界兴,大家高兴;反其道而行,固步自封,只能经济萧条,民心愤怒。历史警示——此路通,则兴!这就是三千多年古代丝绸之路兴衰起落的历史实事。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刊登 联系方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20053  备案号:陕ICP备15002333号-1  地址:西安市666号信箱  联系电话:029-88220464
版权所有:陕西新丝路杂志社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陕西百望律师事务所程向辉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