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历史机遇 积极发展河西走廊县域旅游业

2018-10-18 09:47:53   来源:新丝路杂志  责任编辑:guxiaojuan

○文/龚建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与中亚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不仅为沿途各国人民合作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更为河西走廊的改革开放和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作为昔日古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地和向西开放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又一次成为了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经之地和“黄金通道”,迎来了再现历史辉煌的新机遇。抢抓好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依托境内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县域旅游业,以此助推河西地区经济发展,进而提升“通道”内涵,乘势而上、主动作为,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黄金走廊”、经济走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河西走廊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展县域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1,通道区位优势。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间,地处甘、新、青、蒙四省交汇处,是西部地区唯一承东启西,南拓北展的区域,历史上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中地理位置最重要、东西方经贸交流最频繁、文化形态最多元的地区,也是联结我国内地和西部地区及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现在亚欧大陆桥、即将开通的兰新高铁、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都贯通全境,“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能源、交通、物流大通道也交汇集中从走廊通过,沿线分布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等重要节点城市,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也使河西走廊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作为历史信息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作为甘肃及西北经济发展的精华,作为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新能源基地,河西走廊再一次成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区域”。境内正在形成的横贯东西的高铁复线、高速公路、机场航线、通讯线路、输油气管道、主力电网、物流体系等国家级大通道,正在形成规模聚集,并将产生潜力巨大的通道效应,并将为河西地区带来革命性的发展动力,也将给河西走廊县域旅游业发展带来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2,资源禀赋优势。河西走廊自古就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地,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民族特色文化和自然风景名胜,这些丰富璀璨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先天优越的条件。境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个,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9处,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嘉峪关与省外其它明长城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莫高窟、玉门关、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张掖大佛寺、肃南马蹄寺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热点。就少数民族特色来说,藏族著名的香浪节、浴佛节,裕固族的婚礼仪式,哈萨克族的库尔班节等都融入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除了传统的历史文化,还有中西文化交融形成的丝路文化和包括长城文化、简牍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众多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走廊内丝绸古道、大漠戈壁、冰川雪峰、石林丹霞、航天科技、天马故里等自然风光壮美神奇、独具魅力,是天然的旅游观光宝库。多类型、高品位、历史文化遗存和现代科技发展并存的旅游资源跨越了历史、现在与未来,奠定了“河西四郡”(凉州、甘州、肃州、瓜洲)全国地标性城市的地位,不仅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起到了铺底的基础性的作用,也为县域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政策机遇优势。早在2003年国家旅游局就发布了《创建旅游强县工作指导意见》,由此开始了发展我国县域旅游经济的探索。2007年国家旅游局又印发了《关于启动中国旅游经济强县创建试点工作的通知》和《中国旅游强县标准》,我国县域旅游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8年,国家旅游局从提升河西走廊旅游整体形象,构建旅游精品片区的目的出发,打破区域界限,突破行政管理障碍,牵头组织编制了《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为发展河西走廊旅游产业经济带,构建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区规划了蓝图。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来发展,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提出要将甘肃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特色产业来培育,此后,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旅游发展大会,提出了努力建设中国西部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现在,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我省又制定了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旅游大景区建设步伐的发展思路。国家和甘肃关于扶持、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构想和政策措施,为河西走廊县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多项优惠政策的叠加支持。
 
  4,产业基础优势。河西走廊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特别现代农业、钢铁工业、能源工业,电力工业、煤碳化工、建材工业以及三产服务业务等发展基础较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尤其是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深化产业合作方面潜力巨大,这也为区域内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河西走廊主动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发展县域旅游业的建议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沿线各地发展旅游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河西走廊各县(市)区应抢抓这一机遇,在科学分析自身优劣势基础上谋划目标定位,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创新思路、强化落实来实现县域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并以此为牵引,助推各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1.科学统筹规划,提高县域旅游业发展层次。河西走廊县域旅游业发展,要在科学分析各地旅游资源潜力基础上,结合国家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项利好政策,准确定位旅游业发展目标,科学制定与国家、省、市有关规划相对接的旅游发展规划,并尽力将县域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等综合性规划紧密衔接,形成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规划体系,争取获得国家、省、市相应的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在编制规划过程中,本着把县域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逐步提升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目的,加强对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的研究,按照最大限度地促进旅游景区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进行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差别发展、错位竞争、共同提升的发展格局。
 
  2.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县域旅游业的优势品牌。旅游业既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同时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招商引资的平台。河西走廊要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黄金旅游线路发展目标,以境内丝绸之路为主轴,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为连接,依托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和雷台、骊靬古城、张掖丹霞、黑河湿地、嘉峪关文物景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等旅游景区,深入开发和打造一系列特色旅游项目和旅游精品,逐步提升县域旅游产业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把旅游业做成发展县域经济的优势品牌。一是重点开发国家级、省级旅游景区,树立旅游品牌形象。通过抓好核心景区的品牌打造,着力提升自然景观板块,着力构建人文旅游板块,着力优化旅游环境,着力创造旅游精品体系,着力提升旅游运行质量,加快培育旅游市场的亮点,不断形成旅游消费的热点。二是大力开发民俗旅游,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河西是蒙古、哈萨克、裕固等少数民族聚集区,独特浓郁的民俗风情,是一笔宝贵的旅游资源,也是河西做精做细民俗旅游、弘扬光大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提高地区知名度的动力源泉。三是探索开发河西走廊区域旅游共同体,增强整体竞争实力。打破区域限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空间,是河西走廊各县域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富集的资源,互补的经济,为河西走廊各县域旅游协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河西走廊发展县域旅游业,要根据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和景区地域组合条件,按照资源优势互补原则,逐步探索建立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以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产业发展为纽带,辐射带动沿线各景点的跨越区域界限的旅游产业链条,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推进区域旅游整体转型升级,用品牌塑造和规划来推动区域旅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真正使河西走廊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黄金走廊和中国西部最具吸引力的特色旅游带。
 
  3.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县域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县市是旅游资源招商的主体,也是开发管理的主体。要从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入手,从有利于旅游业发展、有利于环境生态保护、有利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构建并完善具有河西地域特色的旅游业管理体制。一要完善政策扶持机制。本着“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群众受益、持续发展”的原则,明确旅游业优先发展、优先扶持的政策导向,建立起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意见,把项目用地、税费优惠、财政支持以及用电、用水、用气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二要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在旅游业发展中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监管作用,在积极搭建信息平台、加大河西走廊旅游业发展投入的同时,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对河西走廊地区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加强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指导规划能力。三要优化人才引进机制。要把优化旅游业人才引进政策、创新育才用才机制等纳入总体性人才规划,高度重视和发挥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在引才、聚才、留才上的主体作用,夯实旅游业加快发展的人才基础。
 
  4.坚持多元开发战略,拓宽县域发展旅游业的投融资渠道。资金短缺是发展县域县域经济的突出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将带来东西方资金流动、人才流动、产业转移,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河西走廊各县市要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为发展旅游产业招商引资。一是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在建立旅游业发展引导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各类引导资金、专项资金对旅游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基础上,认真处理好向上争取扶持、积极引进资金与利用社会资金的关系,全面实行产业发展项目化、资金投入多元化、建设管理标准化。要精心包装旅游项目,加强宣传推介力度,引进外资、激活内资、吸引民资参与旅游开发,提高资金的市场化运作水平。二是坚持经营方式与产权多元化。通过股份合作、独资或民营、国资等不同方式,多轮驱动,加快完善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重点景区的硬件建设登上新台阶。三是加大旅游市场、旅游产品的配套开发。应尽快变单季游为四季游,变单项游为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系列游,大力提升整个旅游行业的容纳能力,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
 
  总之,在日益激烈的旅游竞争中,河西走廊各县(市)区只有深挖地方旅游潜力,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大旅游,打造旅游共同体,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共同繁荣,并以此为牵引,助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不断丰富“通道”内涵,最终实现由“交通走廊”向“经济走廊”的华丽转变,使河西走廊成为新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名副其实的“黄金通道”。
 
  (作者系甘肃省金塔县委党校)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刊登 联系方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20053  备案号:陕ICP备15002333号-1  地址:西安市666号信箱  联系电话:029-88220464
版权所有:陕西新丝路杂志社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陕西百望律师事务所程向辉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