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坪古盐道见闻

2018-11-22 16:36:59   来源:新丝路杂志  责任编辑:guxiaojuan

 ○文/杜韦慰
  历史遗迹常常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思,镇坪古盐道亦是如此。它是秦巴古盐道的始点和源头,是秦巴大地的经济大动脉和生命线。
 
  镇坪古盐道南起重庆市巫溪大宁盐厂,沿大宁河向北翻越大巴山主脊鸡心岭后,进入镇坪的钟宝镇,随后分成三条线路运往各地。一条向东进入湖北竹山、竹溪、房县等地;一条向西经岚皋县出境达紫阳,入汉中镇巴县;还有一条向北是最远、最重要的,纵贯镇坪全境,直达安康(原称金州城)。在镇坪境内全程153公里,年纪大一些的镇坪老年人中,很多人都有过背盐、挑盐的历史,险自城、观音桥、铜罐沟、叮当沟这些盐道上,都留下镇坪老人们曾经的喜悦和辛酸。以及沿途的古珙桐、古银杏、古驿道、古栈道、古会馆等等,也都带给他们无数的回忆。
 
  古盐道是依山势而走向,大多地方都非常狭窄,十分险峻,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尽管年代久远,但先人们沿山开凿的痕迹仍依稀可见:石墩,石凳,石孔,还有顺着山势凿的歇脚时好靠背篓用的石阶梯,以及石头上刻的将军箭(先刻上一张弓箭,再在弓箭上刻上三支箭,就叫将军箭,是当年穷人家为自己的小孩消灾祈福的一种方式)。而古道的山石路早已被盐夫们的双脚磨得非常光滑。沿途古道上和巫咸古镇看到的一些运盐的专用工具,也令人慨叹:用竹子编织而成的椭圆形或方形的背篓,这是昔日运盐的基本工具之一。扁担,一些盐夫不喜欢用背篓背盐,就用扁担挑盐,因长期使用有的弯度达35度左右。搭怵子,呈T字型,上端为一直木枋,中部打孔,安进一棵圆木棒,木棒直径4至5公分,长与脚往上过臀部齐,以使用者个子高矮而定,下端顶装上铁锥,便于触地时稳当,用以支撑当板凳儿或背盐背篼重量,让人得以歇气。用白粗布制作的环形垫肩,用来缓冲扁担对肩部的摩擦和压力;竹子制作的汗刮刮,用来揩去迷糊眼眶的汗水;铁质的鞋耙子,相当于现在的防滑链,雨雪天绑在鞋子上用来防滑,方便行进。还有在盐场附近的遗址中,有部分锅和灶,还有熬盐的工具大都保留着,据说当年这里有3000多口熬盐的灶,一万多口锅,很多的客栈、盐务批发商铺、戏楼和教堂等等,古镇平时居留的各色人等有3万左右,窥一斑而见全豹,可想而知当时盐场盐道的繁华程度。
 
  “大宁盐出,天下索求,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巴山山货运去卖,背起盐巴换百货”“巫溪好多辣妹子,说话都是格老子,不比吃来不比穿,熬盐个个是好手”“背盐路上石头多,翻山越岭爬大坡”“鸡心岭上土匪多,早早留心躲上坡”,这些盐歌也是古盐道风情的写照,令我们似乎看到那些背盐人,在盐锅旁边排队等着买到了背起就跑,翻越一座又一座的高山,背上流着汗,嘴里不停的唱着小曲,眼睛还滴溜溜地转,发现有土匪赶紧往坡上躲的情景。“早出晚归多辛苦,为养家口来挣钱,背盐路上多崎岖,稍不注意把命搭”。听到这些盐歌,一份悠悠的惆怅油然而生,仿佛看到这苍茫的古道上,一群奔涌着热血的汉子,背着、挑着沉重的盐巴,伴随着高亢的歌声,在崎岖的山道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自解放以后,随着国家逐渐开始供应碘盐,大宁盐场慢慢停业了,这条古道也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历史已成为过去,那些或深或浅的脚印,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诗情画意。漫长的古道,虽然不复昨日的辉煌,但对文化传承保护、研究开发而言,它的今天和明天依然灿烂。
 
  作者简介:杜韦慰,女,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镇坪县作家协会主席,生活在依山傍水的陕西最南端镇坪县,工作在农业系统,热爱文学,偶有文字见诸报端。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刊登 联系方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20053  备案号:陕ICP备15002333号-1  地址:西安市666号信箱  联系电话:029-88220464
版权所有:陕西新丝路杂志社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陕西百望律师事务所程向辉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