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

2018-11-22 16:35:25   来源:新丝路杂志  责任编辑:guxiaojuan

○文\徐祯霞
 
  站在壶口瀑布,犹如置身云端,那奶白色的水雾始笼罩在游人的周围,恍如仙境一般。
  黄河水自高处滔滔而下,溅起漫天的水雾,氤氲在偌大的河面上,整个壶口瀑布就像是一口煮开了水的锅,沸腾着湿淋淋的水气,细而密,浓而白,透过这些白森森的雾气,只见宽阔的黄河水突然好像是进了闸门,闸门豁然又被打开,若一把倒悬的巨壶,急速冲泻而下,顷刻间,波涛汹涌,激流澎湃,旋起一朵一朵巨大的黄白色浪花,席卷而来,像老棉花,像硕大的银耳,像木工旋起的巨大的刨木花,在滔天的激流中翻滚、跳跃,打着旋涡,彼此簇拥着快速地向前涌动,涌到深涧里,变成雪白的牛奶,或者是才磨制出来的鲜豆浆,于是,一条大河,便浩浩荡荡白灿灿一片,在晋陕大峡谷中倾泻流淌。
 
  此时,我想起了大唐谪仙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又想起了边塞诗人王之焕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看来,李白和王之焕是真的来到了黄河,见识了壶口瀑布。要不然,他们绝对写不出这么气势磅礴浑然天成如此逼真的诗作的。
 
  彼时,正是初夏,阳光恰好,山上的树木已经发青,泛出稀薄的绿意,在干旱的黄土高坡上,透着生命的坚强和希望,午后的阳光明亮而又温和,欢畅地照在壶口瀑布上,那些太阳光被水珠分解,在光的作用下,折射出一弯迷人的彩虹,仿佛一座七色的彩虹桥,横跨在激流澎湃的壶口瀑布上,闪烁出迷幻的色彩,美丽极了,迷人极了,引来大人小孩一阵一阵的欢呼和惊叫。
 
  没有风,亦没有尘,便也没有了沙尘暴,因而河流是干净的,大地是干净的,空气是干净的,就连两边的山峦也是清清爽爽清晰动人的,这样的天气,于陕北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日子,天空一尘不染,大地风和日丽,唯有一条黄河恣意不拘地奔流,一路向东,向东,再向东,最终归入大海,在壶口这个地方,流出大河苍茫,流出巨浪滔天,流出旷世奇观,流出一曲千古的绝唱,据史料记载,壶口瀑布是世界第二大瀑布、最大的黄色瀑布,当然,它的颜色是因为黄河特殊的地理地貌所带来的冲积沙形成的。
 
  河对面也有好多观瀑的人,他们也在激动和喧哗着,我便问,那些人怎么过去的呀?随行朋友说,他们是从山西那边来的。哦,一条河流资源,两省共享呀!原来,一条黄河水分两省,在河这边是陕西,在黄河那边,便是山西了,此地还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一河水界,将两个省份生生的切割,自成天堑,互不相扰,这也是最好最自然的划界为邻,以水为界,永无纷争。众多人所立足的崖下面,是一个石洞,人们称之为“龙洞”,自然天成,人们穿洞而出,恰便置身黄河岸边,因而那里便成了最好的观瀑点。
 
  在河对岸的山西,有一个壶口镇,属吉县,在河这边的陕西,有一个壶口乡,属宜川,而壶口瀑布便处这一乡一镇之间,咋听地名,像是一户人家的兄弟俩,长大后,各自分了家,分了家的两兄弟,以水为界,临河而居,临河而栖,你看得见我,我看得见你,喊得见话,听得见声,却各过各的日子,各人在各人的土地上成长变老。兄弟间能够和睦相处,平分秋色,他们互为一家,却又各自为安,这似乎是亲人之间相处的最好状态,也是大自然间最好的生态法则。
 
  在河对岸的山西,400余米宽的黄河岸边,有着很多的窑洞,那些窑洞镶嵌在山体边,好多间一排,它们形成一个一个的窑洞群,世代安居,而黄河上的纤夫,我想,便是来自于黄河岸边的这些人吧,以前,没有车辆,黄河两岸的通行和贸易往来,便只有依靠船只,现在,交通发达了,两岸的居民不用再涉险越河了,而黄河岸边仍有居住的人群,这让人觉得好生动和亲切,在我眼里,再美的风景,因为没有了人,也便显得寂寥和空洞,而一旦有了人,风景便活了起来,有了生动感和烟火气,正如此时,我及这些匆匆赶来的人,让一条河流生动昂扬,充满了活力和张力。如果单单是一条荒无人烟的河流,就会寂寞很多,贫乏很多,恰如这眼前,因为有了这众多的观瀑的男男女女,让这条奔流不息充满野性的河流更加意趣风发,激情高畅,迭荡出生命昂扬欢快蓬勃的音符和旋律。童年时,读茅盾的《风景谈》,便喜欢里面的句子:“人是大自然的主宰者,再美的风景,没了人,也就没有了灵性和灵魂,有了人,精神高贵的人,自然就变得生动和意趣无穷。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这段话一下就撞进了我的心里,道出了我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因此,我不管在写文章,还是在照相时,我都喜欢设计一个动态的人物在里面,以便人景相得益彰,以增其活力和动态的美,单纯的空洞的景色,我总觉得苍白乏力而单调,加上一个人,或者是几个人,男男女女,大人或者是小孩,画面便有了动感和耐人寻味的意蕴与情趣在里面了。看着河对面的那一片窑洞,我竟然是喜欢的,或许,它们现在已经被作为行者的客栈,供游客下榻或者是休憩,就算这样,也是好的,因为,最起码可以让游客感受到这里独特的黄河风情,体味一把黄河人家的别样生活。
 
  住在黄河岸边,有明月朗照的夜晚,吼上一嗓子《黄河船夫曲》:“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那一定是一件很过瘾和惬意的事,倘若再有三五个人来相和,烧上一堆篝火,如此明月之夜,清风送爽之间,听着黄河滚滚不息的涛声,一边唱着船歌,一边品着烈酒,再一边侃着大河奔流,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那滋味定然如神仙般逍遥和快活。
 
  返身回望,这边窑洞也是有的,只是没有山西那边的窑洞多,陕西的陕北以世代寓居窑洞而闻名,这一带因为地势狭窄,反倒所见窑洞颇少,山西和陕西素有秦晋之好,两边的住房和方言以及生活习惯都颇为相近。在鲁院,有两个同学,一个陕北的郝随穗,一个山西的李心丽,郝随穗爱唱陕北民歌,自然而然,他的身上便被标注了陕北的标签,而李心丽,一直用普通话同我们交流,有一次,我好奇,想知道山西话是什么样子的,我便让李心丽用山西方言说话给我们听听,李心丽第一次亮出了她的方言,蓦然一听,竟然神似陕北话。我大为惊讶,怎么,你说的话咋那么像陕北话呢?她说,是有点接近,吕梁,与榆林只隔着一条黄河嘛,因此,口音与陕北话是有些接近的。我才理解了,人们常常所说的“秦晋之好”并非虚名,也并非一个趣谈和笑谈,而是有着真正的文化底蕴和基因在里面的,两岸的人民在多年的交流和守望中已经有了共同的生活基础,它们虽然是两个省份,但是却有着许多的相同相近和相似的地方,山西与陕西,永远都是打断了骨头连筋的亲兄弟,就正如,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兄弟姐妹一样,我们的身上永远都流着中国人的血液,黄皮肤的中国人永远都是我们最鲜明的标志和标签,不管我们走到哪里,我们皆爱吃中餐,我们爱穿中式的衣服,我们留恋自己的国土,我们喜爱自己的同胞,我们将“中国”两个字镌刻进心底,就算是死,也希望落叶归根,魂归故里,这便是故园情结,家国情怀。
 
  一条黄河,母亲河,从青藏高原流来,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可以说,这条河流几乎流经了小半个中国,而独独在晋陕大峡谷留下了惊世奇观,成为世间一绝,引得无数文人雅士,贩夫走卒前来观望,为之歌咏赞叹,为之留恋不止。据说,为写《黄河万古奔流》的作者史小溪先生为了能好好地感受和揣摩壶口瀑布这一壮世奇观,竟然被同伴丢在了黄河滩上,一个人在壶口瀑布感知这样一个惊天动地的夜晚,而他的停留,终是值得的,他写下了旁人所没有写出的大气象以及气吞山河的豪迈感撕裂感和壮烈感,呈现了一种只有壶口瀑布才有的力与美、野性与豪迈、悲壮与苍茫,将它最壮观心惊心动魄最有生命力与活力的一面展示在了世人的面前。
 
  站在壶口瀑布边上,我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条黄河水养育了华夏人民,并且繁衍了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和历史,80万年前,黄河岸边便有了原始人,它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可一条黄河水也给人民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在旧社会,每年黄河岸边都有大片的农田和房屋被冲毁,受灾的难民,不幸者家毁人亡,幸者妻离子散,他们沿黄河乞讨,流落到中原,最后不得不客居他乡。一条大河,该如何说它功,言它过呢?其实呀,要论黄河吧,它就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调教得好了,可以让它为人类服务,挖掘出无穷的潜力值,调教不好,它就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危害。世间大功者,皆一个“引”字,一个“引”字,让人心向善,让万物顺天,老子道:“上善若水”,这世间最大的法则莫过于顺着水流的方向去育人做事,此乃顺天应人也!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大禹治水,因为在来壶口瀑布的路上,有人指给我了一片房屋,说那是大禹庙,已经修好了,还没有对外开放,是啊,大禹也是这黄河滩上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在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水泛滥,常年冲毁两岸的良田和房屋,大禹父子授命尧舜二帝,治理黄河,禹一改父亲鲧“堵水”失败的教训,改为引导疏通,使水患得以成功治理,为了治水,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家喻户晓,历经13年,治理九州十余座山系,终于将往日咆哮的黄河水驯服了,服服帖帖顺流而下,大水得治,黄河两岸的农田复耕,农民又过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在中国农业史上,是一个巨大的了不起的创举,大禹治水的事件也便因此被彪炳进史册,成为千古一叹。无疑,大禹治水,便是“引”成功范例。
 
  眼前,这壶口瀑布,从高处跌落,翻滚,涌入深涧,巨浪滔天,又化作一河激流,向远方流去,黄河东流,最终入海,完成了它一条河的使命,从此,卧石观云,笑看天下客。
 
  壶口瀑布的悲壮和撕烈,又何尝不是黄河的再塑与重生呢?它之所以如此壮美与豪气冲天,就在于其置险地而后生的勇气与魄力。
 
  纵身一跃,便成了惊天一叹!
 
  作者简介:徐祯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陕西省文化厅百名艺术人才。著有散文集《烟雨中的美丽》《生命是一朵盛开的莲花》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刊登 联系方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20053  备案号:陕ICP备15002333号-1  地址:西安市666号信箱  联系电话:029-88220464
版权所有:陕西新丝路杂志社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陕西百望律师事务所程向辉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