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高标准退出”往实里做

2018-07-14 13:23:16   来源:新丝路杂志  责任编辑:xslzz

神木市坚持大扶贫格局,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三变”改革等领域重点发力,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神木“高标准退出”往实里做
 
    大型机械在北部乡镇深翻着平坦的荒草地,在大地上耕耘出一道道平行线;在南部乡镇,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打理山地苹果、西瓜苗……这是近日记者在神木市的一些贫困村看到的景象。
  今年,神木市共有19个贫困村计划如期高标准退出。那么,该如何积极作为、主动出击,抓重点、补短板,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时下,神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给了贫困户足够的底气和信心。






  1、高标准建设贫困村基础设施——
  道路拓宽延长、动力电 进村组、解决通讯盲点。
  今年62岁的李凤琴是神木市大保当镇摆言采当村村民,她是借脱贫攻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受益人之一。“今年借着好政策,维修了一下房屋,护顶搭建了彩钢,防止漏水,房子室内也粉刷好了,就剩换新门窗了。”
  摆言采当村村支书王彦忠介绍:“搭彩钢到时能补贴一万元左右,所以不要担心花钱,这次门窗要换质量好点的。”
  当问及其他基础设施及周边环境的变化时,李凤琴告诉记者:“以前,家门口的路一到下雨天,连脚都下不了地,特别不好走。现在都铺上了石子,再也不用担心出行了。”
  除了养羊、种几亩地,去年6月,村里给李凤琴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一年下来能收入1万多元,孩子上学费用没有负担。“现在有了好政策,小毛病也不用去镇上了,在村里就能买药。”李凤琴说。
  和李凤琴一样,该村14户贫困户共37人,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都有了明显改善。王彦忠告诉记者:“除了贫困户,根据脱贫标准:贫困村水泥路要求达到4.5米宽,通到村委会就行了。而摆言采当村增加了29公里水泥路,不止通到了村委会,还通到了村里的6个小组,最低宽度是4.5米,最高宽度达到了20米左右。今年新修的一些道路都是5.5米宽,从村小组到户,铺了62公里砂砾石路,保证村民雨雪天气方便出行。”
  除了道路,在用电上,根据北草地实际,村里通了380伏四线三相电,远高于脱贫标准,既满足生活用电,还满足村民生产用电;村卫生室的脱贫标准是四室分离、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摆言采当村卫生室面积达到了100平方米以上;村集体设立了互助资金,累计有68.4万元,由银行代管,利息用于办公经费、给会员分红以及充为本金;人均收入去年达到了1.85万元,超过了脱贫标准要求,达到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0%以上。
  去年,摆言采当村因为第三季度雨季影响了水质,7项脱贫标准仅此一项没有达标。所以今年坚持一户一井原则来改善水质。为保证全村495户、1365人的引水安全,目前,村里积极进行前期准备,一户一井即将进入施工阶段。
  摆言采当村是神木市19个贫困村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的有力见证。据神木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仅道路一项,目前,神木全市的贫困村硬化路全部通到行政村村委会,并覆盖了90%以上的自然村。这位负责人说:“对于脱贫标准没有要求的电视和通讯,神木市根据发展实际,免费安装了‘户户通’,保证村民有电视看;通过协调三大通讯运营商,还解决了中南部乡村的通讯盲点。”
  据介绍,在贫困村的村容村貌整治上,神木市自行加标准,进行美化、绿化和净化。“以脱贫为底线,但不以脱贫为最终目的,而是以美丽乡村、乡村振兴高标准进行打造,长远解决贫困村的建设和发展问题。”神木市扶贫办负责人说。





  2、坚持脱贫不脱政策——
  创新产业扶贫方式,培育市场经营主体。
  “如果说去年的扶贫重点在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那么,今年的重点和关键则是产业,因为产业发展直接关系着村民的收入水平。”神木市扶贫办负责人说,以栏杆堡镇张家坬村为例,该村产业发展已具规模,并开始惠及村民。
  张家坬村村民白候外告诉记者:“从今年3月份开始,他在村里的合作社打工,每天150元,不到半年,赚了4000多元。”
  张家坬村第一书记叶胜军向记者介绍,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合作社由张家坬村民委员会、1593名村民股东联合组建,按照计划管理和民主管理的原则,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据了解,合作社的产业规划有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及销售、农业观光旅游等,目前只发展了种植,并初具规模。合作社计划种植500亩土豆、500亩黑豆、1000亩有机苜蓿,500亩山地苹果并套种200亩旱地西瓜,共2700亩。目前,已累计完成种植2200亩。
  “除了能给村民提供就近打工,合作社还统一收购、销售20多万斤小米,以及200亩地的西瓜,预计在今年9月份给村民‘分红’产业种植利润。”叶胜军说,全村有贫困人口43户98人,除了优先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在种植产业中务工外,在分红上还给予他们双倍关照。
  叶胜军算了一笔账:统购统销小米约20万斤,利润估算40多万元,按全村1953人分配,普通户每人能分红200元,贫困户每人400元。同样,200亩西瓜,普通户每人将分200元,贫困户每人400元。仅今年9月份分红一项,贫困户每人累计将分800元,一般老两口至少能收入1600元,是普通户的2倍。
  像这样,张家坬村合作社以1593人为人口股基数设“人口股”,按合作社使用土地设“土地股”,帮扶企业出资和财政帮扶资金共1000万元设“资金股”。在分红中,三者占比为:“人口股”占40%,“资金股”占30%,“土地股”占30%。
  除此,张家坬村还有23户贫困户接受栏杆堡镇盛科企业3年帮扶带动,企业为每户贫困户提供5万元入股本金,坚持免担保、免抵押一免到底原则,贫困户每年预计可分红3000元。同时,光伏发电产业覆盖了张家坬全村43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受益3000元,连续3年,直到脱贫。
  “和张家坬村的光伏扶贫产业一样,神木市对去年脱贫的5个贫困村、今年即将脱贫的19个贫困村,将全部建设光伏发电站。根据每个村投资210万元计算,仅此一项,神木市财政投资达到了5040万元。”神木市扶贫办负责人说,截至6月初,24个发电站中10个完成并网,12个建成并等待入网,剩余2个正在建设中。
  神木市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在24个贫困村全部建成合作社的基础上,后期将继续扩大产业规模,给予资金扶持、技术支持,彻底打消贫困村不敢脱贫、不愿脱贫的后顾之忧。
  据介绍,今年以来,神木市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方式,培育市场经营主体,促进贫困户以入股分红、吸纳就业等模式,与新型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19个贫困村高标准退出、976户2372人稳定脱贫。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带动、园区带动、种养大户带动、合作社带动和贫困户自主种养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落实产业奖补政策,支持和鼓励贫困户发展适度规模种养殖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神木市还引导经济效益好的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安置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让贫困群众离土不离乡、弃农不弃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3、破解土地碎片化难题——
  “三变”改革走出脱贫攻坚新路子。
  产业发展离不开“三变”改革,作为农村一大重要资源的土地,如何破解碎片化实现高效利用一直是个难题。神木市锦界镇河湾村“三变”改革走出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走在河湾村成片松软的田间地头,绿油油的禾苗尽情舒展着叶子。大型机械深翻着土地,村民零星点缀在绿色中,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村民郝金怀是土地流转的直接受益者,他笑着告诉记者:“去年种了15亩地,分散在7个地方,需要四五天才能种完,现在集中在一处,一天刨地、一天种地,两天就完成了,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郝金怀介绍,去年他种地收入近1.4万元,饲养20多只羊子,卖羊子和羊绒收入1万多元,共2万多元。今年在村合作社的组织下,耕荒地每亩赚60元,湿地每亩赚40元,覆膜每亩赚70元,集中连片的土地上,每天很轻松地收入700元。
  河湾村虽然地势平坦,但土地碎片化明显。为发展村集体经济,面对分散、撂荒的土地,本着优质土地保留,对土质差的弃耕地、荒草地以及沙地进行“淤泥地填沙、沙地填泥土”的原则,再添加肥料,改善土质。目前,全村已集中整理土地3695亩,涉及全村449户、1300多人。据悉,神木市计划投入河湾村土地流转扶贫资金达355万元。
  “刚开始,许多村民不愿意舍弃自己的优质土地,对重新种植新整理出来的土地有顾虑,担心影响收入。乡镇党委扶贫队、村委联合宣传动员,做思想工作,直到70%以上的村民同意。”驻村干部贾小军说,让村民同意的前提是,保证给分到不好土地的村民,免费耕种、覆膜,免费提供肥料以及种子。就这样,以小组为单位,流转土地后交分社,7个分社再上交总社,总社对土地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
  “下一步,针对改良的土地,有旱情时全部配套喷灌设施;有雨涝时加大排洪,保证农民有稳定收入。”河湾村第一书记刘强充满信心地表态。





  “扶贫,不应该直接对贫困户给钱给物,而是补亏空、拉一把,让他们跟上大部队,一起奔小康。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过多打‘激素’,产生新的失衡。”神木扶贫办负责人分析,包括河湾村在内的神木北部乡镇,通过养殖带动种植,形成倒逼机制,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精神面貌也跟着发生了改变。
  河湾村通过合作社带动,实现了土地资源变资产,是个可复制借鉴的模式。今年,神木市新确定了56个村组作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试点村。目前,已有54个村组成立了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完成了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设置、组织建立等关键环节。截至五月初,神木市在“三变”改革上已完成20场次、20个镇办产权制度改革培训,涉及所在镇办所有村组。今年,神木安排150万元,对完成“三变”改革较好的贫困村组每个奖补10万元。
  同时,神木市建立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庭等机构和场所,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农村土地流转和产权交易提供有效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
  此外,确定了“因村制宜、尊重民意、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改革路径,优先选择条件成熟的4个镇办5种不同类型村组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推进改革进程中,神木市还总结出了“1231”工作模式。(榆林日报)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刊登 联系方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20053  备案号:陕ICP备15002333号-1  地址:西安市666号信箱  联系电话:029-88220464
版权所有:陕西新丝路杂志社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陕西百望律师事务所程向辉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