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大雁塔

2018-07-16 16:19:23   来源:  责任编辑:xslzz

                                                   
                     世界文化遗产大雁塔

                                                  文/崔灿(整理)




   世界文化遗产大慈恩寺位于西安市南郊。原为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的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寺中的大雁塔,高入云霄,雄伟壮观,为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物。
   大雁塔原名“慈恩寺塔”,而我们现在所称名的“大雁塔”是因为它是仿照印度雁塔样式修建的故名之。
   慈恩寺始建于隋代,原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而扩建寺院,更名为“大慈恩寺”。唐时该寺宏敞壮观,共有10多个院落,寺院里有楼阁、殿宇、禅房,总计有房舍1897间,占地360亩。著名画家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伊琳等在此作画甚多。寺院建成后不久,当时的名僧玄奘由弘福寺迁往该寺,专务翻译佛经,慈恩寺是当时最大的国立译场之一,以玄奘为主译,下设协助翻译的科室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学者和名僧千余人。玄奘在此历时十九年,译经74部,并在此寺创立了佛教法相宗 ,因此寺院名声远扬,来朝拜的人很多。寺内大雁塔建于永徽三年(652年),就是唐高宗李治为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的经籍而专门建造的。不幸的是寺院在唐宋之际两次遭遇火灾,殿宇全部烧毁,只有此塔保存了下来,今日寺内所存的建筑都是明清两代重建的,但规模不及原寺之半。




   1931年,由太虚法师主持,朱子桥、杨虎城两将军合力资助,在寺内设立慈恩学院。建国后分期对寺院进行了全面维修。
   大雁塔初建时为五层方塔,武周年长安年间(701~704年)重修至10层。后经兵火,仅剩7层。明万历32年(1604年)又加修饰,塔高63米。塔内有楼梯可供攀登,每层四面均有拱门,塔底层四面石门门楣上有唐刻建筑图案、佛像、说法图、塔南门两侧的砖龛中,嵌有唐太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都是由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字体清秀潇洒,是唐代的名碑。
2006年该庙方丈増勤重修扩建,2008年全面竣工。2009年10月28日对外开放。新建成的慈恩寺恢弘壮丽,金碧辉煌,占地20多亩。由南广场、山门、钟鼓楼、客堂、云水堂、大雄宝殿、先觉殿、示现堂、观音殿、珈蓝殿、甘露堂、财神殿、法堂、塔林、牡丹亭等构成。
    大雁塔不仅宗教信仰浓厚,而且一直是古城西安的文化中心,“雁塔题名”为流行与长安的岁时风俗。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唐王在风光旖旎的曲江杏园赐新进士宴饮,宴饮过后曲江荡舟,至慈恩寺登岸,在大雁塔题名留念,文进士的名字刻在大雁塔,武进士的名字刻在小雁塔。若干年后,出将入相者,名字还要染成朱红色,光宗耀祖,名誉身后,千古流芳。
   古树发新枝,古寺焕新景。如今行至大雁塔北广场,游客会看到此起彼伏,喷珠溅玉、气势磅礴号称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广场。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璀璨夺目的五彩喷泉,变幻着各种花样造型,伴随着经典音乐曲目成为古城西安一道著名的景观。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刊登 联系方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20053  备案号:陕ICP备15002333号-1  地址:西安市666号信箱  联系电话:029-88220464
版权所有:陕西新丝路杂志社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陕西百望律师事务所程向辉主任